了解公司日常生产运营中的经营性资金(如流动资金)是来自银行贷款还是企业自有资金?
一是关注4.1条款,查验识别和确定出的内外部因素与战略方向的相关性及其影响;询问公司未来一定时期有工程项目(如企业发展中的技改项目等)吗?
现实中,大多数组织对于不合格(不符合)的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
在审核中发现有约七成的组织不喜欢出现不合格(不符合),甚至本能地拒绝不合格。原因多种多样,与企业的不同文化有关,也与对不合格的认识有关。
特别是2015版本的9001标准中,将原来的不合格一个条款分拆,给不少人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。关于新标准“8.7不合格输出的控制”与“10.2不合格和纠正措施”条款之间的不合格的关系,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解,甚至有人提出是什么总括关系等,个人不敢苟同。
不合格(不符合)的出现并不代表一个组织的工作没有做好,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进行控制,以提高自身的能力,提升组织绩效。
有一个例子是,前段时间到一个某行业用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审核,企业对连续加工的产品按AQL抽样检测,以判断批产品是否合格入库。产品检验标准中有一项尺寸的指标规定,要求抽检出的不合格数不**过5%(数值为假设)时,视为批合格,同意入库。
问题出来了——“在认为批合格的产品中按抽样规则抽检出的5%以内的不合格品应该如何处理呢?”,虽然在GB/T2828中给出了接受方有权不接受的规定。但是从管理角度,生产单位该如何处理?
企业质量负责人说,因为允许批产品中有5%的不合格产品,即便是批中的单品有不合格的,也不影响批合格。所以对于抽检出的不合格单品也连同合格单品一同入库,企业一直是这样做的,客户也接受。
这是不妥当的。
从公司现有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内容来看,是符合战略方向这一需求的。